- · 《继续教育研究》栏目设[05/29]
- · 《继续教育研究》数据库[05/29]
- · 《继续教育研究》收稿方[05/29]
- · 《继续教育研究》投稿方[05/29]
- · 《继续教育研究》征稿要[05/29]
- · 《继续教育研究》刊物宗[05/29]
央视推出中国首部教育设计纪录片!12个体制外案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来源| 精英说 ID| elitestalk 对于中国父母们来说,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从“双减政策”到“学校内卷”,新的问题总在涌现,不变的是教育的核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
来源|精英说
ID|elitestalk
对于中国父母们来说,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从“双减政策”到“学校内卷”,新的问题总在涌现,不变的是教育的核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怎样才能挖掘孩子的天赋?
基于对教育领域持续的关注和思考,一路走来,精英说看到了许多现象,听到了许多观点,或积极或负面,当我们将焦虑的心态放下,重新注视到孩子本身,我们想看见的究竟是什么?
今天,精英说为读者们诚意推荐这部由央视推出的、国内首部关注教育设计的纪录片《教书匠》。12个体制外的教育案例,12种颠覆性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的“荒诞怪异”的行为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认同。从孩子们的真实反应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
这部纪录片一共20集,没有什么绚烂的拍摄手法,拍摄团队用慢节奏的镜头带观众深入教学现场,聚焦孩子、老师和家长最真实的状态。
“The Teaching Artist”《教学艺术家》是这部纪录片的英文名。导演梁玉洁表示,片中记录下的老师不仅有“传统匠人”日复一日的专注和精进,还有“艺术家”的创造力。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富有艺术性,或者说是富有个性的工作,“因材施教”并不是说说而已。
而我们作为曾经的孩子,回望成长的历程,同样能够感知和共情不同教育探索者们的初心,从“施压者”变成“观察者”,我们希望如何被对待;我们渴望什么方式的学习,以及我们想要怎样长大?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一切的教育,产生于良好的关系,良好的关系的基础是安全感。”
教培时代的来临,考试培训成了主角,教育只是辅助,学习成绩好才是第一要义。
孩子们的休息时间被不断挤压,“超前学课外知识”、“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成了多数父母的教育信条,跟孩子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大部分亲子关系岌岌可危。
教育,究竟从何教起?
首先,重塑教育健康的生态环境需要修复孩子的安全感,重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信任关系。
在《教书匠》的第五集《安全感》中,为了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孩子与自己的关系等等,做了很多巧妙的教育设计。
比如在教室的墙面上,张贴“解决问题4步法”、“什么是好的道歉”等海报和便利贴,帮助孩子们在习惯养成的最初阶段,学会用善意、正面的语言,去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尊重自己。
在这样充分尊重的氛围里,孩子的安全感“爆棚”。
学校还专设了一间特别的“游戏小屋”, 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都可以来这里画出自己的心情图:刚刚那一霎那,我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是生气、伤心、气愤?还是暴怒、郁闷、委屈?
因为更内在的安全感,来自孩子对自我情绪的认识和掌控。
几次训练后,孩子们能够慢慢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自我调整和恢复,甚至有的孩子来到小屋,还没画完图,心情就完全平复了。
老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在一个PBL项目课程的学习中,小学生们在课堂上轮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数学老师李卓老师除了给予一些框架性的引导,就只在一边观察。
老师拥有表面上的掌控感,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完全失控,让孩子们来呈现,好像是老师的掌控感在变低。但是我一直在观察你,我一直很清楚你掌握了多少,我真正的掌控感会更强烈。”李卓解释说。
当那些可以释放天性的挑战性运动和安全问题发生冲突时,学校也没有一味禁止,而是提前告知孩子们可能有哪些危险,如何规避,玩或不玩,决定权在孩子。
在本该探索的年纪,孩子们不需要被过度保护,这些运动可能会激发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机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且启蒙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
给孩子的世界留白,留出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可以解决很多在教育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过度鸡娃对孩子的“戕害”,家长们其实早有认知。
文章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jxjyyj.cn/zonghexinwen/2021/1114/1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