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北大教育学科重建四十年,学者纵论世界变局与

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1月1日,北京大学教育学科重建四十年纪念仪式暨“世界变局与教育未来”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来自多所国内外高校的学者出席会议。 与会学者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

11月1日,北京大学教育学科重建四十年纪念仪式暨“世界变局与教育未来”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来自多所国内外高校的学者出席会议。

与会学者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教育强国”的2035年远景目标,对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学科在未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将会更加显著。教育学科建设应聚焦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前沿性重大问题,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能力,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同时,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要通过教育科学领域的广泛国际交流与合作,造就具有广阔世界眼光和深刻国际理解的国际化人才。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表示,在大时代背景下,对教育事业和活动的研究将变得更加重要,教育学科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举办北京大学教育学科重建40周年的庆典,不但是总结回顾40年筚路蓝缕的创业史,更是为了探索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应对教育变革带来的挑战。

百年传承弦歌不辍 四十不惑守正创新

北大教育学科肇始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奠基于1924年教育学系的成立,蒋梦麟、胡适都曾担任过教育学系的负责人。1937至1946年抗战时期,教育学科和师范教育在西南联大弦歌不辍,谱写了民族存亡的悲壮进行曲。1949年,北大教育学科迁至他校。一直到1980年,北大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室,教育学科得以重建。2000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整合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经济研究所、电化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成立。

40年来,北大教育学科在一批著名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培养了大批优秀教育人才,产出了大量优秀学术成果,为教育学科发展、学校双一流建设、国家教育现代化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北大教育学科的发展,得益于从现实中发现问题,从学科角度去审视和分析问题,从政策角度去提出改造实践的对策。”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阎凤桥表示,北大教育学科承续了北大百年的学术底蕴,汲取多学科的理论养分。其研究特色在于问题导向、注重方法、理论建构、服务实践。如今北大教育学科的发展,要做到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科学与教育学、自由探索与团队合作、错位发展与高端进取、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学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以扎根中国实践、瞄准国际前沿、融入学术共同体、发扬北大风格为准则,薪火相传,守正创新。

“在人类的历史上,一个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多的依赖于教育。”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育学院创院院长、名誉院长闵维方指出,要发挥北大综合学科优势发展教育科学研究,通过高质量教育立德树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民族心理和国家意识;弘扬北大鼓励独立性创造性思维的学术传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新型教育学科,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过广泛国际交流与合作,造就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理解,敏锐关注天下大事、把握世界潮流大趋势的国际化人才,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世界变局勇开新局 教育未来学者发声

“北大教育学百年道路饱含着几代教育学人艰苦奋发的心血,也恰是现代中国学术和国家成长的见证。”在“世界变局与教育未来”学术论坛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在引言中指出,在北大教育学科的不惑之年,也值世界风云变幻之际,一系一科的生命更应与广阔的世界历史变迁和中国人生生不息的育人育才之路结合在一起。

“面对中美关系变局,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作出调整,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指出,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必须从美国向全世界扩展,建立更富有活力的“外循环”发展机制,重新理解世界大学发展的路径和格局。通过区域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改善教育的“内循环”,促使中国大学保持开放、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

“在地缘政治牵动国际格局变化的背景下,作为世界知名高校的高等教育学者,我们担负着怎样的责任?”多伦多大学教授许美德(Ruth Hayhoe)认为,在中国的大学中,北京大学是最能体现文化领导力的一所大学,北京大学支持文化领导力的培养,搭建起文化沟通的桥梁。中国新一代的学者应进一步发扬光荣传统,鼓励跨文化对话。

文章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jxjyyj.cn/zonghexinwen/2020/1103/856.html



上一篇: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疼痛病诊疗
下一篇:童程童美定义“1+X”教育模式,培养面向数字时

继续教育研究投稿 | 继续教育研究编辑部| 继续教育研究版面费 |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发表 | 继续教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继续教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