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继续教育研究》栏目设[05/29]
- · 《继续教育研究》数据库[05/29]
- · 《继续教育研究》收稿方[05/29]
- · 《继续教育研究》投稿方[05/29]
- · 《继续教育研究》征稿要[05/29]
- · 《继续教育研究》刊物宗[05/29]
徐晓雯:不同户籍、居住地背景高校学生教育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图源:图虫创意 *来源: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ID:IEE-PKU),作者:徐晓雯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居民户口统一登记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正在建立城乡更加均衡的社
图源:图虫创意
*来源: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ID:IEE-PKU),作者:徐晓雯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居民户口统一登记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正在建立城乡更加均衡的社会体系。其中,高等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是关乎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采用2017年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数据,在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流动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MMI和EMI假设等理论的基础上,使用辈出率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倾向性得分匹配等定量研究方法,对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高校毕业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学习经历、毕业去向、求职和就业状况差异进行考察。
基于户籍制度松动下的户籍与居住地分离现状,本文将高校毕业生高考前户籍和居住地结合起来,将其细化为三类群体,曾经居住在城市的城市户籍高校毕业生,曾经居住在农村的农村户籍高校毕业生和曾经居住在城市的农村户籍高校毕业生;试图考察这三类群体在高等教育机会上的差异状况。
第四章讨论了三类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即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对重点大学入学机会的影响;第五章讨论了三类群体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比较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学生学习经历、对院校及自身发展的评价差异;第六章讨论了三类群体在毕业求职上的差异,具体分析了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毕业生求职期望、求职途径和求职努力的差异;第七章讨论了三类群体毕业后的去向和就业状况,分析了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差异、初次就业起薪、就业满意度、就业地点和行业等质量差异;第八章着眼于三类群体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实现的地域流动、职业代际流动和就业落户状况,分析了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毕业生在就业流动方面的差异。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第一,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高校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和质量存在差异。在学历方面,专科生中纯农村和新城市背景占比相对高,而本科生及以上层次的学历中纯城市背景学生占据相对优势。在学科门类方面,纯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在“文史哲艺”和“经管法教”学科门类上具有优势。纯农村和新城市背景的高校毕业生比例则在“工科”学科门类上超出平均水平。
纯城市背景学生在各层次院校类型上的辈出率都大于1,说明了纯城市背景学生显著优于其他两类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这种优势在原“985”、原“211”高校和独立学院三种院校类型中尤为突出,辈出率是其他两类学生的4-6倍。
第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对重点大学入学机会具有显著影响。在控制高校毕业生人口统计学特征、社会资本状况和人力资本状况的前提下,与纯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相比,新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进入重点大学的可能性显著更低,是纯城市的0.722倍;与纯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相比,纯农村背景高校毕业生进入重点大学的可能性显著更低,是纯城市的0.626倍。
这种影响在不同家庭所在地和院校所在地之间存在差异:家庭所在地位于东部地区的学生无论是纯农村、纯城市还是新城市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不具有显著差异;家庭所在地位于中西部地区新城市背景和纯农村背景毕业生显著更低,且西部地区劣势更明显。院校所在地的东中西部划分呈现出相同的特点。
利用倾向性得分匹配的方法检验居住地对重点大学入学机会的影响,在控制了其他个人特质、家庭背景和个人能力变量之后,居住地为城市的农村户籍高校毕业生比居住地为农村的农村户籍高校毕业生升入重点大学的可能性提高了1.64倍,再次证实了重点大学入学的居住地效应。
第三,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高校毕业生体验到的高等教育学习环境,即高校毕业生对所在大学提供的学习和发展机会的评价存在差异。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得到“教学和专业培养”,“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和“硬件设施和办学条件”三个一级指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考前户口来源不同和居住地不同带来了对院校的综合评价的显著不同,与纯城市背景高校毕业生相比,新城市背景毕业生对所在院校评价更低,纯农村背景毕业生评价最低。
第四,不同户籍和居住地背景高校毕业生学习经历和学业成就上存在差异。
文章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jxjyyj.cn/zonghexinwen/2020/0806/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