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继续教育研究》刊物宗[05/29]
- · 《继续教育研究》征稿要[05/29]
- · 《继续教育研究》投稿方[05/29]
- · 《继续教育研究》收稿方[05/29]
- · 《继续教育研究》数据库[05/29]
- · 《继续教育研究》栏目设[05/29]
新时代继续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破解路径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新时代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就教育领域而言,新时代的新目标就是推进教
一、新时代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就教育领域而言,新时代的新目标就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改革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身处新时代、站在新起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问题,都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本理论构建者舒尔茨提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要重要得多。[1]因此,要想优质、高效地推动新时代的各项艰巨任务,必须首先解决“人”的问题。大力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充分挖掘人口红利,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以人力资源红利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普通高等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学龄后人口占据着我国人口的绝对多数,我国成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0亿,因此“办好继续教育可以撬动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源宝藏,可以提高10亿成人国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2]继续教育无可替代地成为了新时代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必要性 1.继续教育是推动国家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当前处于发展的新时代、关键期,人才成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中国仍任重而道远。无论是统筹推进“五大建设”,还是坚定实施“七大战略”,抑或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等等,每一项工作都是“硬骨头”,都需要有“蚂蚁啃骨头”的韧劲持续不断地推进。而除了韧劲,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具体落实工作的人是否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足够的能力、过硬的素质与丰富的知识技能。再宏大的事业说到底都需要一个个具体的人去实现。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飞速,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层出不穷,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国家别无他选地必须要提升劳动者素质。因而发展针对学龄后人群的继续教育是大势所趋。在开展本职工作的同时,与时俱进地接受新理念,因时而进地学习新知识,因势而新地提升新技能,如此方能因事而化地解决新问题。国家的发展方能踩上时代的鼓点,绘就宏伟蓝图。发展继续教育是实现国家发展的明智且必然选择。 2.继续教育是有效整合社会的强大助力 社会是人与人形成的关系总和,每个个体都生活在社会中,作为个体与国家的中介力量,良性运转的社会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实现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整合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是针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冲突而提出的解决方式,希望通过协调或调整使社会成为一个统一运转的良好体系。当前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阶层固化、社会分化、社会结构不尽合理等隐患,而继续教育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除了努力推进针对学龄群体的基础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改革外,大力推进针对绝对多数国民的继续教育是当务之急——让初始学历不佳的人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深造机会,让想改变生活状态的人有学习新技能、打开新天地的可能,让想在工作上有所突破的人有机会去提升,让想自我提升的人有途径去成长……让每一个想变得更好的人有实现梦想的可能、有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途径。在这样一个良性运转的共同体中,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社会成员可以实现与社会的“价值互换”,进而实现互相促进,社会被有效整合,有助于实现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3.继续教育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处于最高层,指通过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能力,实现理想与抱负,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这也是激发人的存在感、成就感与幸福感的最有效方法。而继续教育正是激发、保障人民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人民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多的技能、开阔更广的眼界、抓住更多的机遇、成就更好的事业、涵育更好的修为、实现更好的自我。通过继续教育搭建的学习平台,每个个体有了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与创造幸福生活的可能。 二、新时代发展继续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各界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继续教育是撬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杠杆,能为国家发展提供巨大的潜力与人力资源红利。重视继续教育是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然而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尚显不足。 1.国家层面认识不足 “继续教育”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报告中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报告指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对“继续教育”均有提及,说明国家早已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即便从2002年开始,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已提及发展继续教育,但第一份《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直到2012年方才问世,第一次详细具体地提出了继续教育的战略位置、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等,第一次对继续教育的发展有了国家层面的设计。且目前国家也尚未出台继续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继续教育的发展尚未得到有力的法律保障。综观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发展经验,美国的继续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部分;英国享有“继续教育王国”的称号;法国更是以《继续教育法》的形式明确了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责任……当今的中国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继续教育的高度重视是破解各种发展困局的利剑与密钥,对继续教育的高度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势在必行。 2.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重视不足 继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应该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两翼”,两翼平衡方能高飞远航。然而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更多将精力集中在普通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上,相关的政策、经费、评价标准等均偏重于普通高等教育,使继续教育处在一种“边缘化”“角落化”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境地。 3.继续教育办学机构认识不足 通常情况下,继续教育具体的办学机构是开放大学或高校所属的二级学院,如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培训学院等。这些学院大多把自己简单定义为“创收单位”“边缘学院”而“偏安一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所从事的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因而也就无法更高站位地认识、理解与对待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继续教育授课人认识不足 当前继续教育的举办方式大多是依托高校师资与课程资源,针对培训单位和个人的需求定制课程。大多数授课人都是在该领域中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但授课教师通常是把给大学生授课的内容稍加调整就拿来给成人讲授,有的甚至原样照搬,毫无差别。由于授课教师没有认识到他们所讲授的继续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当成了一种创收的途径,因此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讲授,影响了教学效果。 5.参训人认识不足 笔者了解的继续教育学院绝大多数培训班都是单位组织员工集体培训,是一种集体行为。个人主动报名学习的情况少之又少。在我们所做的调查中,参训前就有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的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是听从单位安排完成学习任务。可见大多数个体对继续教育的认识、理解并不充分,自主开展继续教育的动力不足。 (二)相关的制度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与认识不足相关联的是制度与政策支持力度的不足。认识不足导致相关制度与政策站位不高、制定滞后、更新不速与落实不利,进而加剧了社会各界对继续教育认知不足的局面,这是一组双向作用的关系。如前文所述,国家尚未出台继续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因而为各级政府制定制度与政策也带来了一定难度。继续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航向明确但航路难寻”的困境。 (三)与高等教育的结合度不足 较之继续教育,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在中国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都取得了瞩目成绩。然而一所真正优秀的大学不应只是普通高等教育优质发展,更应该有与之匹配的优质的继续教育。哈佛、牛津、剑桥等诸多世界名校都是普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协同发展的典范。当前中国的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度、互相支持的力度、互为促进的强度、同频共振的频度均远远不足,极大地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当前的结合点大多仅局限于邀请高校教师授课、授课地点在校园内等简单方式,如何与高校学科建设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相关联、与学生就业相联系、与学校发展战略相契合等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四)继续教育科学内容体系的缺失 当前中国继续教育的内容相对单一,多局限于专业技能的培训等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继续教育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地丰富更新。除了解决培训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也要致力于关注人的生活、心理、情感、健康、发展等各个方面,这样的继续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有温度、有活力、有生命力的继续教育,才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有内涵、有价值的继续教育。当前中国的继续教育缺乏这样一套以人为本、科学建构的内容体系。 (五)科学评价体系的缺失 当前继续教育行业的发展尚处于一种“驱动力”不足的阶段。国家层面对继续教育的发展有方向,教育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主要办学主体有一定的考核指标与评价方法,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的政策,部分企业也制定了支持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的政策……然而,这些部分的、分散的、个别的政策、考核指标以及支持方法无法形成驱动继续教育发展的合力。一项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内生”的自动力,更需要“外生”的驱动力,二力结合方能促进高效发展。因此,一个全面、科学、行之有效的继续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迫在眉睫。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发掘潜在动能、整合相关资源、促进继续教育迅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继续教育发展困境的破解路径 (一)全面提升社会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决定行动,推动继续教育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对其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改变认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办学机构、授课人、参训人等全社会各个群体都要进一步加深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了切实推进这项工作而不至于流于形式,就需要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 (二)全方位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国家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已有显著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更新继续教育理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但却仍与继续教育需要的支持力度有较大差距。所谓“全方位”,国家要在法律法规制定方面有所作为;地方政府要在制度与政策方面有所明确;高校要在办学规划与政策制定上有所体现;企业要在鼓励员工参与继续教育方面有所支持;社区要在推进继续教育方面有所行动;具体办学机构要在人员配备、教学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媒体要在宣传推广方面聚力而为……这是一个上下联动、有效动员的过程,需要参与继续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内卷”其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当然,实现全方位支持最关键的还是国家层面的引领,特别是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推进继续教育优质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深化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机融合 1.明确继续教育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要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包括传统的国民教育,还包括继续教育。对高校而言,继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其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大学继续教育存在的依据已由初期单一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驱动,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自身发展和功能完善的双重驱动”。[3]一所优秀的大学一定是普通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发展、互为促进的。 2.促进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连接 实际上,参加继续教育群体的人生体验、工作经验和岗位背景等是教育者宝贵的资源,是提升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度的有效促进,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助力,应该被高校珍视与充分运用。而且,要有把普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相联系的意识,普通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培养素质,也是一种为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打基础的教育。 3.推进二者兼顾的高校教育供给侧改革 当把高校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联结在一起后,高校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就有了新的内涵。发展规划、办学目标、评价体系、布局结构、层次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等一系列内容都会随之调整。普通高等教育将为继续教育提供更坚实的学科支持、师资支持、政策支持与环境支持;继续教育将为普通高等教育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更丰厚的经济支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更宏大的发展格局。 (四)搭建继续教育科学的内容体系 继续教育科学内容体系的缺失不利于继续教育长效优质发展,也影响了社会对继续教育正确且深入的认知,搭建继续教育科学的内容体系刻不容缓。笔者认为,该体系的搭建应遵循两个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真正好的教育应是一种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人”是教育行为的中心,而不应该单纯地成为一种教育对象。目前的继续教育内容大多是工作素能的提升、专业技能的培训,而“以人为本”的继续教育仅有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套完备的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体系。“关注与成人密切相关的生活世界与生命存在成为我国当代成人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4]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引领下,关注人的心理、情感、健康、生活、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都应纳入其中。 2.纵横全面又富有弹性原则 该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是简单地罗列出一系列的课程内容,而是编织一张纵向能够衔接、横向可以沟通、各个节点可以调整的富有弹性的学习资源之网。各类学习者在这个内容体系中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随着学习程度推进可接续学习的内容、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拓展学习内容、可促进学习效果的实践内容,并且学习者可以有效反馈影响与调整学习内容。 (五)推动继续教育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任何的宏大蓝图都需要脚踏实地的一笔笔描绘,继续教育发展困境的破解也需要一步步地推进。上述种种破解之道都需要一个持续推进、有效落实的过程。如何保证推进的持续性与落实的有效性,继续教育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势在必行。这个评价体系在国家层面继续教育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涵盖继续教育发展的各个主体,明确各主体职责,细化各阶段指标,量化考核标准,明确评价结果运用方式,对各主体推动继续教育发展的行动做出科学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评价体系的内容要随着继续教育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并务必由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估,因为“建立‘管、办、评’分离的运行体制有助于高等继续教育问责制度的实施落地”。[5]前文所述的继续教育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推动各种困境破解措施的落实落地,进而破解当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 四、未来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随着各项推动继续教育发展措施的不断推进,继续教育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未来继续教育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与时代潮流契合的教育 继续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决定其未来发展一定是与时代潮流契合的,为国家发展提供助力的,为推动国家一定时期重大发展战略落地的教育。如与“互联网+”、“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城镇化”、“精准扶贫”等国家发展战略相关的课程内容会大受欢迎;如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地方公共服务”等区域性发展战略的课程会炙手可热。[6] (二)具有群体针对性的教育 未来以特定群体为对象的针对性继续教育将日益兴盛。如,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教育将日益受到关注;针对行业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拥有广大的市场;为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打赢扶贫攻坚战而开展的农民教育将成为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对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开展的继续教育需求日益旺盛……不同群体对继续教育有不同的诉求,未来继续教育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三)兼具终身性与阶段性的教育 继续教育是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但要特别注意的是,继续教育不仅是终身性教育,更要兼顾到其阶段性的特征,即不同年龄群体和身份特征的人对继续教育是有不同诉求的,不同阶段是需要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的。如,同一个人在工作时和退休后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做员工和领导时渴求的知识也是有所变化的。科学的继续教育内容体系应是兼具终身性与阶段性的,使人在不同阶段和身份角色下都能得到期望的学习内容。 (四)与信息技术共生的教育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继续教育也将迎来和信息技术共生发展的时代。新时代继续教育“服务对象的广泛和教育诉求的多样对教育服务的数量、内容的丰富性、资源配置的针对性提出了较高要求”。[7]而信息技术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8]契合了新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诉求。继续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共生发展将为继续教育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连接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订制式教育 较之普通的国民教育,继续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象的广泛性。所有非学龄人群的再教育都可以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因此继续教育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也就是说,社会各行业、各领域不仅是继续教育的需求者与服务对象,也是继续教育资源的提供者。继续教育办学主体针对各种需求,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为继续教育需求者提供具有针对性、契合度和人性化的订制式教育服务。这样的继续教育不再仅仅立足于高校,而是连接全社会的资源;不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而是满足各种人性化需求的服务;不再仅仅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流动与整合方式。 (六)接轨国际的教育 新时代的继续教育不应只是立足于国内,而应是放眼世界;不应满足于对内扩大人力资源红利,更应努力扩大中国对外的国际影响力。因此,面向世界的国际化的继续教育是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国际化的师资、面向全球的培训课程、引入国外理念与资源的办学模式、结合他国实际开办订制式课程等等都是国际化的继续教育可探讨的发展方向。 [1][6]丁莉婷.新形势下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定位探析[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9(4). [2]李中亮.习近平继续教育工作重要论述意涵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9(5). [3]高丽萍.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1). [4]石娟,刘义兵.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的时代转向[J].成人教育,2019(1). [5]陈庆文.高等继续教育问责:制度变迁、现实困境与机制重塑[J].成人教育,2019(2). [7]丁莉婷.智慧教育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成人教育,2019(5). [8]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Z].2018-04-13.
文章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jxjyyj.cn/qikandaodu/2020/0529/338.html
上一篇:高校财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于价值角度的继续教育券制度审视